查看活动

潮新闻记者欧洲杯手记丨欧洲足球,在酝酿一场文艺复兴

作者: 总不如休惹 发布时间:2024-07-20 11:22 阅读次数:143

德国时间7月14日晚上9点,北京时间7月15日凌晨3点。杭州35℃,柏林25℃,第17届欧洲杯迎来大结局,西班牙2:1英格兰夺冠。烟花散尽,已是北京时间的清晨时分,东方微白,大地苏醒。

这是我第一次现场经历欧洲杯,柏林的暖阳里,足球迎来了最好的舆论生态环境——比赛前两天的柏林街头,零零碎碎的欧洲杯道旗,穿着球衣的过路人区区之众,和想象中的阵势大相径庭。

潮新闻记者王佳骏

曾几何时,欧洲记者个个都像卓伟,球员晚上泡个吧、开车违个章,别想逃过他们的火眼金睛。如果一些名记去直播平台带货,应该不亚于那些一线网红。

但如今,大多媒体收起了锋芒,显得风平浪静。决赛前夕,一位英格兰同行,一个估摸着有60岁的老记者,他和我说,“你们不要做一些影响到球队的负面报道。”索斯盖特,一个在中国被口诛笔伐的教练,我却不止在一个英格兰同行这里听到“他是英格兰队历史最佳教练”的评价。

让人唏嘘不已的是,因为后方让我们两个记者找有欧洲杯氛围的地方来张合影,我俩在柏林大马路上扫荡了半小时,终于在地标建筑勃兰登堡门前才找到了有欧洲杯元素的大屏幕。

记者王佳骏、包一圣

给我们拍照的是一对来德国玩的小情侣,我问他们准备看哪场比赛,他们说都不看,没来德国前都不知道这里在踢欧洲杯。

草茫茫秦汉陵阙。世代兴亡,却便似月影圆缺……到如今世事难说。梅西C罗逐渐淡出江湖,放眼足坛,还不见一个英雄,不见一个豪杰。

当地一位老人告诉我,他发现就是这两年,欧洲民众对足球的热情有消退迹象,足球遭到了巨大的挑战,法国和西班牙的半决赛,球票破天荒滞销,本想大赚一笔的预期,变成了对折清仓甩卖。

其实嗅觉敏锐的中国观众,已经用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市场反馈。本届欧洲杯,国内关注度远不如往届大赛,甚至因为一些比赛质量的乏善可陈,越往后,关注度反而越低。

两年前的卡塔尔世界杯,发条朋友圈上百个点赞,到了德国欧洲杯,只有一半。似乎大家都已意兴阑珊,决赛那天,朋友圈里还在熬夜看球的,最多十来个。

足球这项运动似乎陷入了某种困境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各支球队之间的了解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,导致球队间的个性差异逐渐消失,观赏性和娱乐性大打折扣。

但似乎我们把所有责任归咎到球队的技战术上又有失偏颇。这就好比硬要说现在的电视剧越来越不好看,手机质量越来越差是因为现在的人没有匠心精神。却不回想当年电视剧一打开只有《西游记》、《上海滩》、《还珠格格》可供选择,而现在的手机除了打电话发信息,还要承担拍照片、剪视频、做表格、写方案的任务。

终究是我们的需求过于旺盛,任何只有单一输出的精神食粮,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。

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各种娱乐选择的增加,人们有更多选择来消遣娱乐。一场120分钟的电影,年轻人更愿意看12分钟的剪辑。一场90分钟的足球,花几分钟看集锦,看上去是更优的选择。

在我来德国前,多年前去德国采访过的老记者告诉我,一定要体验德国高效的轨道交通,事实上,平均晚点率将近50%,动辄取消班次的德铁,已经远远被中国高铁抛在了后头。

时代都会变的,就像国人看德铁,从仰视到俯瞰;从熬夜看球,到“抖音五分钟,人间一小时”。

好在年轻人对足球并未完全失去兴趣。国际足联也正想方设法让比赛变得更有观赏性与公平,世界杯扩军、引入VAR、增加换人名额、重新定义伤停补时让比赛有效时间延长……

足球,仍然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,许多年轻球迷仍然热衷于追随自己钟爱的球队和球星。或许,他们只是更倾向于通过高互动性的方式来参与足球。

欧洲人普遍对足球复兴抱有信心——球衣销量没有少,满大街还是随处可见在踢球的孩子,地铁公交上看书的人仍然不占少数。这是个网络上能够一夜爆红的时代,但做足球和做实业一样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。远离喧嚣、埋头做事,更有可能闷声发大财。

本届欧洲杯过后,汹涌的后浪们终于虽迟但到。传奇故事以青春为佐证,未来足球世界是属于亚马尔、威廉姆斯、贝林厄姆的,一代新人换旧人,这是足球最可爱的一面。

最后说句题外话,很多人问我,现场采访过世界杯、欧洲杯两大赛事,对中国足球就没什么想说的吗?事实上,除了钱,中国足球这些年来颗粒无收。玩足球,光有钱已经不够,何况现在泡沫破了,还都是没有钱的。

萧索如此,对中国足球和足球相关人士来说未尝不是好事。一张白纸,可以画最美的图画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
收藏
特别申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So米的观点。如有关于内容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发表评论
发布
热门评论
暂无评论
推荐资讯
暂无资讯~

暂无资讯~